:::

積極推動我國太空科技發展

一、前言

自1957年蘇聯發射全球第一枚人造衛星,60多年以來衛星科技已廣泛運用於通訊、遙測、導航、氣象、科學領域,對社會和民生影響無遠弗屆。鑑於太空科技可帶動各項尖端技術研發創新,提升國家競爭力及增進民生福祉,我國於79年11月成立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規劃小組,擬定長期太空發展計畫,並由國科會(今科技部)設立「國家太空計畫室籌備處」(今「國家太空中心」),負責執行太空計畫,以發展衛星為主軸,逐步實現台灣的太空夢。

至107年止,我國已完成第一期(80年至95年)及第二期(93年至107年)的「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在政府支持及國內產、學、研共同努力下,除成功執行福爾摩沙衛星一、二、三、五、七號計畫(簡稱福衛一、二、三、五、七號),奠定我國自主發展衛星科技的基礎外,並已培育許多優秀的太空工程師與團隊,全面提升我國太空科技發展能量。

基於前二期計畫建立的科研成果,並傳承福衛五號及七號的技術,發展更具前瞻性的衛星星系,行政院已核定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108年至117年),預計10年投入251億元,結合國內產、學、研界能量,創建高成本效益且具競爭力的太空計畫,持續精進本土太空技術,挑戰尖端太空任務,同時擴散太空技術產業效益,培育太空科技人才,建立台灣的太空產業鏈。



二、我國太空科技產業發展成果與目標

(一) 第一期(80年至95年):培育太空科技發展所需之組織、技術與人才資源,成功執行福衛一、二、三號共8枚衛星之既定任務與科學實驗,為我國太空科技發展奠定良好根基。

■ 福衛一號(88年1月27日至93年6月17日):為1枚低軌道(註:低軌道為高度低於1,000公里)科學實驗衛星,揭開了台灣人造衛星的序幕,完成通訊實驗、海洋水色與電離層量測等3項科學實驗任務。

■ 福衛二號(93年5月21日至105年8月1日):我國自主擁有的第1枚遙測衛星(註:以甚高的航行軌道俯視觀測地表,可避開地形地物的阻隔及遮蔽,是地表探測的利器),兼具遙測與科學兩大任務,於莫拉克颱風及日本311大地震等國內外重大事件發生時,即時提供最完整的影像,協助救難隊第一時間進行災情分析,加快救災與重建工程進度,對於災害防救與國土安全等有重要貢獻。

■ 福衛三號(95 年4月15日至今):台美雙邊的國際合作計畫,由一組6枚衛星所構成的氣象衛星星系(註:衛星星系是指由多枚衛星組成,執行共同的任務。),也是全球第1顆運用星系,以掩星資料處理技術來量測大氣層內的參數變化(註:掩星是一種天文現象,指一個天體在另一個天體與觀測者之間通過而產生的光學遮蔽現象。掩星技術則指利用無線電波測量行星大氣層物理屬性的遙測技術。),被譽為「太空中最精準的溫度計」。除我國外,加拿大、美國、英國、日本、澳洲、韓國、歐盟等重要氣象預報單位,均將福衛三號參數納入其氣象預報作業系統。

 

(二)第二期(93年至107年):以福衛五號及七號計畫為主導,推動學術研究及產業發展,全面提升我國太空科技發展能量。

■ 福衛五號(106年8月25日至今):台灣第1枚從設計、組裝到測試全自主研製的高解析度遙測衛星,接續福衛二號遙測任務,於執行全球取像任務時,可提供對地解析度黑白2公尺、彩色4公尺的衛星影像,滿足政府施政、防災勘災、環境監控、國土安全、科技外交、學術研究及國際人道救援等需求。衛星發射後,歷經早期軌道操作、衛星各項功能驗證,以及衛星影像輻射與幾何調校等階段,並將傳回來的影像提供國內外產學研單位進行試用,並依照使用者回饋修正影像品質,於107年9月21日正式營運對外銷售。目前已實際運用福衛五號多光譜影像產製水底地形、水稻田偵測與分析、紅樹林調查研究及高鐵站周邊土地利用等研究,並支援國內外15國救災。另搭載先進電離層探測儀之科學酬載(酬載,指裝載在衛星中的各種設備,如探測、照相、通訊等),可進行電離層觀測及地震前兆研究。

■ 福衛七號(108年6月25日至今):是台美歷來最大型太空科技合作計畫,由一組6枚衛星組成、高可靠度操作型的星系,接續福衛三號任務,提供更多且密集的氣象觀測資料,108年12月10日已提供大氣掩星觀測驗證資料試用,109年正式開放福衛七號資料全球使用;另預計110年完成軌道部署,加強中低緯度地區的觀測效果,大幅提升颱風、梅雨及劇烈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可說是「太空中最精準的溫度計」2.0版。

■ 獵風者衛星(預計110年發射):我國自主發展的氣象衛星,搭載由台灣團隊自製的先進全球導航系統訊號反射接收機(GNSS-R)酬載,可透過全球定位系統(GPS)訊號反射,獲取海面風速資料以推演颱風結構發展,提升颱風強度預報準確度。

 

(三)第三期(108年至117年):預計每年發射1枚衛星,作為國土安全與監測自然環境的高科技工具,於天災發生時可提供即時影像,快速監測國土安全與環境變遷,並能監測森林濫墾濫伐、地層下陷,準確判定災害範圍;另推動外太空探索與科學創新計畫。

■ 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及「超高解析度智能遙測衛星」:傳承福衛五號的技術經驗,搭載台灣自主研發的光學遙測酬載,解析度更勝福衛五號;其他科學酬載及關鍵零組件,均是國內自行研發製作。

■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搭載主動式雷達,從衛星發射電磁波到地面,因土壤、建築物、海水對電磁波有不同的吸收與反射率,衛星接收反射波並進行判讀,不受夜間或多雲天氣而影響取像。

■ 推動外太空探索與科學創新計畫:全球外太空商業化發展的趨勢,推動外太空探索、科學觀測及創新應用任務衛星或星系,為未來台灣太空科技永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結語

未來10年全球預計會發射數萬顆低軌道衛星,太空產業商機無限,「第三期國家太空計畫」的推動,即是希望持續培育青壯世代太空科技人才,並以我們衛星自製實力,結合既有半導體、資通訊與精密機械等優勢產業,透過密集的發射,建立台灣衛星產業供應鏈,進軍全球太空產業。

更新日期:109-09-04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