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新聞

火箭阿伯:鴻海眼光應放遠 先登月球再攻火星【轉載自自由時報】

2022-06-06 14:19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火箭阿伯」吳宗信今天指出,台灣衛星實力在全球排名15至20名,操控軟體100%自主開發,現在切入新太空經濟,除了原來的太空工業,現在非常重要的是太空殖民,月球為跳板,火星是未來的目標,「像鴻海(2317)這麼大的公司,應該眼光放遠一點」。

吳宗信今天參加鴻海研究院「NExT Forum」主題論壇,談及全球90個國家擁有衛星,台灣已送上15顆衛星,能100%自主設計、製造小型衛星系統、次系統,部分零組件、感測器仍仰賴外購,太空中心預計2023年底自製6成至7成感測器,由於台灣條件良好,在抗輻射晶片方面還可以加把勁。

吳宗信說,世界先進國家都將太空科技視為重要戰略資產,對於太空科技的技術轉移或元件輸出,都有嚴格的管制與保護,太空計畫具備跨領域系統整合、軍民通用、高附加價值,高進入門檻的特性,台灣目前能完全自主開發衛星操控軟體,可同時操控100顆衛星,伺服器強一點可以做到操控1000顆衛星。

世界大國搶佔的新太空經濟包括太空殖民,吳宗信說,「月球是最快的,火星是未來的目標,我想,像鴻海這麼大的公司,應該眼光放遠一點,台灣可以自己做太空船到那邊去,那邊真的是在搶20年、30年後的資源」。

2020年全球太空經濟規模達10兆元,其中地面設備佔36.36%,通訊應用服務佔31.75%,政府經費商業活動佔27.14%,衛星製造3.28%,發射服務1.42%,根據大摩預估,到2040年規模將超過29兆美元,其中間接效益佔41.15%,地面設備佔19.6%,衛星應用18.16%,衛星與火箭3.52%。

吳宗信提到,全球太空新創公司去年投資4000多億元,推估今年投資金額將達7000、8000億元,快速成長的小衛星市場,未來10年,每年大概平均成長1400顆,火箭發射、衛星製造市場將從目前的5000多億元,至2030年成長至1.5兆元。

 

國家太空中心在2019年至2028年發展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計畫,目標發射2顆輕型、多功能X頻段合成孔徑雷達(SRA)遙測衛星,最佳解析度0.7公尺,首階段發展SAR酬載與關鍵技術,第2階段發展SAR衛星任務。

更新日期:111-06-06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