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移到主要內容
:::
回首頁
English
網站導覽
聯絡我們
關鍵字搜尋
當Script無法執行關鍵字搜尋時,您可使用 [
關鍵字搜尋
]功能。
English
選單
單位簡介
組織緣起
功能任務
產業輔導
航空產業輔導
診斷平台
太空產業資訊平台
發展現況
歷年航空產業產值
航空產業發展範疇
航空活動
國際航空活動
國內航空活動
市場資訊
產業資訊
產業新聞
航空刊物
航空產業電子報
航空相關雜誌、書刊
相關法規
航空相關法規
相關連結
政府機關
法人機構
學校
國內廠商
國際航展
著名航空博物館
政府宣導
政府宣導
首頁
>
市場資訊
>
產業新聞
:::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至[檔案]/[列印]
當Script無法執行社群分享時,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Facebook
友善列印
:::
產業新聞
太空產業風起雲湧 人才牽動關鍵拼圖【轉載自YAHOO新聞】
2023-10-16 18:48
【記者 劉嘉菲/台北 報導】低軌衛星具備商業價值與國防安全性,早已被各國視為核心戰略。現階段臺廠外銷以元件、模組、次系統等產品為主,協助臺廠接軌國際需求,掌握全球太空產業發展趨勢與研發議題,找到躋身全球產業供應鏈的機會,順勢成為重要的議題。
為因應國內企業迫切的人才需求及找到切入太空產業的機會點,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於9月6日舉辦【太空產業領袖營】,邀請國立中央大學趙吉光教授、國立成功大學莊智清教授帶領產業領袖議題探討,分享寶貴的研究與實作經驗,帶領企業先進深度了解太空產業發展及可行商業模式,期望協助企業掌握國內外產業鏈機會及國際衛星發展進程,研擬未來研發方向及目標。
產業發展署電子資訊產業組曾偉華科長表示,根據TrendForce預估,112年全球衛星產值可達3,083億美元,不僅具備商業價值,也擁有國防重要性。未來臺灣發展太空產業,不只有資金的門檻,還有技術與人才的挑戰。「因此推動太空產業的重點之一,就是培植重點人才,以開發出衛星通訊相關的創新應用,搶占未來太空產業鏈的一席之地。」
發射價格大幅下降 微型化衛星為主流
根據Bryce Tech統計,2013~2022年衛星重量逐年下降,凸顯出衛星微型化已為趨勢。用於技術驗證與教育訓練的立方衛星有各種尺寸,通常以1U作為標準單位。1U的立方衛星,通常指的是邊長10公分的立方體,質量約1~1.33公斤。近年立方衛星開始有各種尺寸,如1.5U、2U、3U、6U、8U、12U、16U,皆有對應的發射箱,但各種型態仍在發展。
趙吉光教授帶領的團隊開發出珍珠號立方衛星,將前往德國執行最後整合測試,預計年底會經由SpaceX Transporter-9共乘任務,將在范登堡太空軍基地發射。此立方衛星提供國內廠商進行通訊驗測,未來將作為研製地面通訊設備的重要參考案例。
趙教授更拿出統計數據指出,先前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便可將發射費用大幅下降至每公斤3,000美金。近日SpaceX研製開發的一型可完全重覆使用的重型運載星艦(Starship),預估運費每公斤低至10~100美元,並且在一小時內抵達世界任一角落,讓人類更容易進入太空。以6U的珍珠號立方衛星為例,重量就在12公斤以下。
AI導入地面終端 減低衛星碰撞風險
莊智清教授帶領學生團隊,自行設計開發多枚立方衛星,於2022年與2023年,分別成功發射IRIS-A與IRIS-C立方衛星。目前此二顆衛星仍在低軌道正常運作,在全球學術界亦屬罕見。
近年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和低軌道衛星有相當多的結合。莊教授說明了,應用AI來建立衛星端的邊緣計算,以及遙測衛星的應用,可以強化追星效能。對於日漸受到重視的太空垃圾等環保議題,他也說明應用AI結合精確的軌道力學,進行太空交通控制,以達到避免碰撞的做法。最後,他拋出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議題:「AI會終結太空產業的發展嗎?」
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在新太空領域衛星肯定會愈做愈小、也會愈來愈聰明,所以莊教授也認為衛星與地面終端適合直接導入AI,如在衛星製造、生產影像的處理技術、通訊等,能夠讓整體的設計與操作更有效率,甚至可以提升安全,預計將來會在整體產業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
今年太空領袖營吸引鴻海、友達、廣達、佳世達、鐳洋、精英、芳興、隴華、緯創、中華電信、凌羣、崧旭等40家企業先進共襄盛舉,現場更透過互動,將太空產業區分為地面設備、衛星應用、衛星本體、發射服務等四大類別,邀請企業先進至台前貼上名片,並從眾多名片中邀請企業領袖分享,衛星發射廠商—嘉航科技認為,AI演進是未來一大重點,也是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地面設備為主的緯穎科技,以伺服器設計及生產為主力,AI伺服器也是其研發項目之一,參與領袖營是希望了解太空產業技術發展,老師也提醒AI對於散熱有很好的效果,可多琢磨這項技術,如果能導入衛星將是很好的切入點。參與企業們相當積極了解可投資相關業務,借由彼此交流,尋找合作契機,創造並促進產業量能及發展。
會後高達9成以上企業反饋,更加深了解產業趨勢且獲益良多,經由趙吉光教授與莊智清教授的分享,從規劃與實現衛星任務、研製衛星酬載與次系統,到因應低軌道通訊的多變情境以及地面終端的挑戰、AI技術導入的機會與邊緣智慧實現作法,有諸多層面的深入探討,從中協助臺廠掌握全球太空產業發展趨勢與研發議題,達到接軌國際需求,同時也找到躋身全球產業供應鏈的機會。
更新日期:113-06-30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