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新聞

台灣躋身太空發展 航太人才積極培育【轉載自YAHOO新聞】

2023-10-07 19:03

台灣加入太空競逐行列,成果日漸豐碩,有不少學校積極培育人才,不但參與國家衛星計畫,也自主研發小型衛星,希望讓台灣的太空產業追上世界浪潮。

2021年2月1日,中央大學委託SPACE-X發射飛鼠號立方衛星,8個次系統,全部自行研發。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工程系學生 王鈺順:「從火箭上彈射筒彈射出去之後,過了40分鐘 一個規範的時間,衛星電腦會對它下指令,把這個天線彈出來(傳輸衛星健康狀態資料),(先進電離層探測儀)裝在這個立方,衛星上面可以去執行量測電離層的科學任務。」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工程系學生 李實斌:「我們之前畢業的學生寫好的系統,計算出它(衛星)軌跡,讓天線可以自動去轉,去對準衛星,它就可以幫我們計算出什麼時候衛星會經過我們這邊。」

中央大學參與福衛系列科學酬載的研發製造, 2023年產學合作的珍珠號衛星也即將升空,但台灣太空人才仍舊不夠。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工程系主任 張起維:「一個立方衛星任務或小型衛星任務,起碼也都是要3年,才能夠從頭執行到尾,大家想要的就是有實作經驗的學生的話,這當然是一定是要花時間(培訓),這真空艙裡面的板子,叫作熱交換板,我們可以對它加熱或冷卻,確保說它(衛星 酬載) 真的有在正常運作,衛星或酬載放到這個震動桌上面。」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工程系主任 張起維:「確保說,我們的待測物,在發射過程當中,不會損毀不會解體。」

目前全台設置航太系的學校,包括中央、成大、逢甲、淡大、清大、北科大、國防理工,看似百花齊放,不過,航空是在大氣層裡飛行,與飛行在太空,差異很大。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工程系主任 張起維:「軌道運動學、太空環境,太空天氣,或者是需要能夠(研究)長期在太空自主運作的嵌入式系統的學校,其實非常少。」

人才養成,需學校、社會、國家資源投入,2021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太空發展法」,由政策引導,分配資源,其中,環保永續是基本原則。

台北天文台研究助理 趙瑞青:「有些衛星它其實已經沒有作用了,或者是火箭發射上去的時候,它可能會噴出一些它的殘餘物、殘骸物這些等等,都是我們所謂的太空垃圾。」

電影「地心引力」,太空人出艙維修望遠鏡,遭太空碎片襲擊。現實狀況,約有5500公噸垃圾留在繞地球的軌道上,既危險又影響觀測。

台北天文台研究助理 趙瑞青:「太空垃圾對於天文觀測上,主要就是兩個影響,第一個光汙染,它的反射光會影響到我們觀測的結果,第二個是,它如果剛好從(觀測)儀器前面經過,就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都是事後要再去把它剔除掉,再去處理它的。」

INSPECITY共同創辦人 Arindrajit Chowdhury:「伸出夾子牢牢地鎖定這個物體(太空垃圾),然後有一個手臂強力地連結。」

印度公司研發清潔衛星,伸出夾子進入失效衛星縫隙,裝上噴射器帶回大氣層燒掉,太空垃圾回收科技,各國正競相研發。太空產業從研發製造到回收永續,都很熱門,台灣雖資源、人力有限,但精準投入,也能全球浪潮中找到機會。
更新日期:112-10-07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