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移到主要內容
:::
回首頁
English
網站導覽
聯絡我們
關鍵字搜尋
當Script無法執行關鍵字搜尋時,您可使用 [
關鍵字搜尋
]功能。
English
選單
單位簡介
組織緣起
功能任務
產業輔導
航空產業輔導
診斷平台
太空產業資訊平台
發展現況
歷年航空產業產值
航空產業發展範疇
航空活動
國際航空活動
國內航空活動
市場資訊
產業資訊
產業新聞
航空刊物
航空產業電子報
航空相關雜誌、書刊
相關法規
航空相關法規
相關連結
政府機關
法人機構
學校
國內廠商
國際航展
著名航空博物館
政府宣導
政府宣導
首頁
>
市場資訊
>
產業新聞
:::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至[檔案]/[列印]
當Script無法執行社群分享時,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Facebook
友善列印
:::
產業新聞
漢翔強調 自研自製初教機 可推動台灣航太產業技術升級【轉載自中時新聞網】
2024-01-08 15:18
繼勇鷹號高教機2024、2025年各將量產18架,2026年量產3架後結案,後續接棒的初教機案議題,已浮上檯面。漢翔8日表示,自研自製初教機,由我國掌握75%供應鏈,其餘均為無輸出限制的商用件,技術操之在我,可提升機隊妥善率,同時可推動國內航太產業技術升級。
新式初教機目前已由中科院及漢翔公司先期投入,完成第一階段設計。若政府能啟動自研自製專案,將可展開第二階段細部設計,並於3年後首飛、6年開始量產,可符合空軍2033年開始換裝的需求。
以經濟效益而言,45架初教機自研自製經費214億元,若採外購186億元,但考量飛機25年壽期後勤維護經費,則自研自製520億元,低於外購的529億元,更遠低於租賃飛機使用的564億元。
漢翔說,台灣投入新式初教機的研製,是展望下一代戰機自製的關鍵跳板,藉由初教機研發,將高單價系統件製造能力,向上推進,進一步提升自製率,台灣的航空產業,將從以往的結構件製造與代工,提升到國際航空供應鏈體系,當系統件製造及供應鏈體系,更臻於成熟,就是有能力研發下一代戰機的時刻。
反之,「國機國造」政策,若於勇鷹高教機後,戛然而止,航空工業榮景,恐如曇花一現,國內供應鏈中斷,能量將快速散佚,回到單打獨鬥爭取零星訂單的方式,這對於國內航空工業的經濟影響甚鉅,長期來看更是整體產業的重大損失。
漢翔說,新式初教機獲得方式,與「勇鷹」高教機相同,在成案前,都面臨自研自製、外購及租賃等方式的討論。不論何種方案,必須將該款機型至少30年的全壽期維護成本,納入考量。
漢翔說,戰機為什麼要國機國造,共有四個原因,一、主要是提升的國際地位,放眼世界,具備戰機自製能力的國家僅10餘個,都是科技領先、經濟實力強大,在國際上具備一定地位的國家。
其二原因,是國防一定要有自主性,軍用飛機若採外購,從獲得、維持,以及升級,都受制於外國政府與原廠,毫無自主可言。而國造軍機,除可依需求打造國家的可靠戰力外,更有後勤自主,維護成本低的優勢。
其三的原因,是產業延續,民間產業加入國機國造行列,我國航太產業整體的技術、能量可持續提升,擺脫零組件代工層次,發展高階系統件,打造屬於台灣的品牌,台灣航太產業走進國際。至於其四的原因,是國機國造持續發展,未來才有可能研發「下一代戰機」。
漢翔認為,「自研自製」是其中最能滿足空軍使用效益、最節約國防經費,且促進航空工業發展,更有助於增加國家產業聚落,為國家政策推動最佳選項。
漢翔強調,唯有「自研自製初教機」,可達成「以國防帶動經濟、以經濟支持國防」的雙重目標。國機國造政策,須國防需求、產業及民間各界目標一致,期獲支持自研自製初教機。
台灣航空工業實力,在勇鷹號-高教機重啟後,打下嶄新的基礎能量,並開放民間參與國防產業發展,國內參與勇鷹號研製的廠商,已超過200家,以這條可貴的供應鏈,進入藍海,是產業擴張與技術升級的最佳航道。
更新日期:113-06-30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