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新聞

漢翔強調 自研自製初教機 可推動台灣航太產業技術升級【轉載自中時新聞網】

2024-01-08 15:18

繼勇鷹號高教機2024、2025年各將量產18架,2026年量產3架後結案,後續接棒的初教機案議題,已浮上檯面。漢翔8日表示,自研自製初教機,由我國掌握75%供應鏈,其餘均為無輸出限制的商用件,技術操之在我,可提升機隊妥善率,同時可推動國內航太產業技術升級。

新式初教機目前已由中科院及漢翔公司先期投入,完成第一階段設計。若政府能啟動自研自製專案,將可展開第二階段細部設計,並於3年後首飛、6年開始量產,可符合空軍2033年開始換裝的需求。

以經濟效益而言,45架初教機自研自製經費214億元,若採外購186億元,但考量飛機25年壽期後勤維護經費,則自研自製520億元,低於外購的529億元,更遠低於租賃飛機使用的564億元。

漢翔說,台灣投入新式初教機的研製,是展望下一代戰機自製的關鍵跳板,藉由初教機研發,將高單價系統件製造能力,向上推進,進一步提升自製率,台灣的航空產業,將從以往的結構件製造與代工,提升到國際航空供應鏈體系,當系統件製造及供應鏈體系,更臻於成熟,就是有能力研發下一代戰機的時刻。

反之,「國機國造」政策,若於勇鷹高教機後,戛然而止,航空工業榮景,恐如曇花一現,國內供應鏈中斷,能量將快速散佚,回到單打獨鬥爭取零星訂單的方式,這對於國內航空工業的經濟影響甚鉅,長期來看更是整體產業的重大損失。

漢翔說,新式初教機獲得方式,與「勇鷹」高教機相同,在成案前,都面臨自研自製、外購及租賃等方式的討論。不論何種方案,必須將該款機型至少30年的全壽期維護成本,納入考量。

漢翔說,戰機為什麼要國機國造,共有四個原因,一、主要是提升的國際地位,放眼世界,具備戰機自製能力的國家僅10餘個,都是科技領先、經濟實力強大,在國際上具備一定地位的國家。

其二原因,是國防一定要有自主性,軍用飛機若採外購,從獲得、維持,以及升級,都受制於外國政府與原廠,毫無自主可言。而國造軍機,除可依需求打造國家的可靠戰力外,更有後勤自主,維護成本低的優勢。

其三的原因,是產業延續,民間產業加入國機國造行列,我國航太產業整體的技術、能量可持續提升,擺脫零組件代工層次,發展高階系統件,打造屬於台灣的品牌,台灣航太產業走進國際。至於其四的原因,是國機國造持續發展,未來才有可能研發「下一代戰機」。

漢翔認為,「自研自製」是其中最能滿足空軍使用效益、最節約國防經費,且促進航空工業發展,更有助於增加國家產業聚落,為國家政策推動最佳選項。

漢翔強調,唯有「自研自製初教機」,可達成「以國防帶動經濟、以經濟支持國防」的雙重目標。國機國造政策,須國防需求、產業及民間各界目標一致,期獲支持自研自製初教機。

台灣航空工業實力,在勇鷹號-高教機重啟後,打下嶄新的基礎能量,並開放民間參與國防產業發展,國內參與勇鷹號研製的廠商,已超過200家,以這條可貴的供應鏈,進入藍海,是產業擴張與技術升級的最佳航道。
更新日期:113-01-08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