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新聞

社評/大陸商業航天發展的致勝關鍵【轉載自中時新聞網】

2021-12-05 04:10

太空是21世紀全球競爭的新場域,隨著網路科技的成熟,航太產業與太空經濟逐漸成熟。大陸近年來在太空領域成就驚人,商業航天成為各地政府「十四五規畫」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推出支持政策。

2040年規模達兆美元

從馬斯克SpaceX於2008年第一次發射民用火箭,到2021年7月貝佐斯搭乘其太空探索公司開發的航空器成功進入太空漫遊,太空經濟已不再只是想像,也刺激了大陸加入這一領域的競爭發展。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達4000多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占比高達80%,摩根士丹利報告預測,2040年太空產業經濟規模將超過1兆美元。全球主要航太大國都將發展商業航天上升為國家戰略,以超大規模星鏈發射及組網、載人太空旅行、商業化空間探測等為代表的商業項目,成為帶動全球太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大陸官方近年持續釋放相關政策紅利。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被視為大陸商業航天的「破冰」。2015年發布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畫(2015年-2025年)》,再次提出支持民間資本投資衛星研製和系統建設。

2020年大陸「新基建」納入衛星互聯網,進一步促進了商業航天領域的資本活躍。日前在武漢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商業航天高峰論壇上,大陸業內預判,「十四五」期間商業航天得到的政策支持有望不斷加大,同時隨著低軌衛星網路的發展、北斗應用下游需求的釋放以及商業火箭的逐漸成熟,大陸商業航天將迎來高速發展期。

大陸已有超過160家商業航天企業,涉及產業包括火箭、衛星等配套和總體製造、衛星測控、地面設備製造、通信衛星及遙感衛星的運營服務等。星箭發射一體化、產業化聚集漸成趨勢,尤其龍頭企業愈發突出,已處於技術向產品的商業轉化階段。比如,由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雙曲線一號曾於2019年成功發射,成為首枚發射成功並精確入軌的大陸民營商業航天運載火箭。

大陸商業航天的發展,優勢與劣勢皆很明顯。一個顯著優勢是強大的工業生產格局,全球具備航太系統全產業鏈保障能力的國家屈指可數,從生產製造,到系統應用、運行維護服務等,大陸業界都有成熟的條件支撐,加之大陸龐大的市場空間,近年吸引了大量資本湧入。不過,由於起步較晚,存在技術和人才的限制。此外,商業航天是一個需要高投入的產業,前期研發成本高昂,且難以形成規模化供應鏈,因此,目前大陸商業航天主要集中在小型運載火箭、衛星製造與衛星數據服務等領域,尚無力涉足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空間站等大項目。

應著眼全球供應鏈

值得注意的是,商業航天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全球商業航天的領銜者,當屬馬斯克麾下的SpaceX,該公司創造性地開發了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從而極大降低了商業成本。不過,SpaceX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日前還傳出了因火箭計畫遭遇危機恐面臨破產,馬斯克本人亦曾承認,SpaceX的發展離不開美國政府的支持,政府訂單在關鍵時刻化解了公司的資金鏈危機。SpaceX的成功體現了美國商業航天領先全球的經驗:一方面,利用市場化規則,追求效益最大化、鼓勵創新;另一方面,政府提供重要政策支持與保障。

在這方面,大陸政策支持與引導資本投入更為明顯。多個地方政府加大航太產業引進力度,技術、資本與地方政策加持呈現融合發展趨勢,2020年該領域融資規模首次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比2019年增長61.21%。北京、上海、武漢、廣州、深圳等十多個城市,皆充分發揮當地優勢資源,競相進入太空經濟領域,北京和武漢都成立了航天產業基地,浙江也提出在寧波打造商業航天發射中心,海南則藉自貿港優勢發展商業航天產業等。

 

在全球商業航天領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大陸商業航天的發展,今後一方面要注重培養人才,務實創新,突破可回收火箭等關鍵技術。對此,資本市場應保持長線理性,避免一時熱度。另一方面,儘管競爭不可避免,商業航天仍應尋求國際合作,著眼於全球供應鏈的配合,這樣方能提高效率,讓太空時代盡早來臨。

更新日期:110-12-05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