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新聞

我國第二顆自製衛星「獵風者」 可觀測海面風場提高颱風掌握【轉載自自由時報】

2022-07-20 12:27


我國第二顆自製衛星「獵風者」已組裝完成,預計11月運抵發射場,最快明年第1季升空,盼增強海面風場的氣象觀測,幫助預測颱風與強降雨等劇烈天氣。圖為模型。(記者吳柏軒攝)

台灣自主研發的衛星「獵風者(TRITON)」今天發布,主導的科技部指出,是國內首顆海面風場觀測衛星,約82%為台灣自製,並搭載可偵測低空海面風場系統,推算海風、有助氣象颱風強度偵測與強降雨等,已完成組裝,最快明年首季發射。

太空中心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表示,2011年台灣與美國合作福衛七號衛星計畫,當初規劃發射13顆,後2017年確定第二批無法升空,當下決定要自製第2顆衛星,全部自己來,但因福七已採購部分零件,最後獵風者為82%自製,經費為7億元由國家支應。

林辰宗說,獵風者搭載許多關鍵技術及元件,如微進步太陽能板驅動器、S頻段天線與濾波器、星象陀螺整合型姿態判定系統等,並在6月20日最後一塊太陽能板拼圖裝上後,組裝完成,預計11月運抵南美洲發射場,最快明年首季升空。

中央大學大氣系教授楊舒芝說,獵風者上有最新的GNSS-R儀器,在大氣應用上,可觀測近海面風速,範圍每秒3到70公尺風速,對預報劇烈天氣有正面影響,彌補氣象雷達不足處,對颱風的結構大小、強度預報等非常有幫助。

氣象局長鄭明典表示,過去低層海面充滿雜訊,干擾傳統衛星偵測,將海面反射波稱為「垃圾」,但有一天技術人員說可將反射波計算出海面風場,基本上把垃圾變黃金,因過去颱風強度偵測是技術瓶頸,可看到颱風雲層怎麼繞,猜測下方風速,但誤差大,未來有獵風者提供低層風場資訊,可望提高預報準確度。

參與計畫的漢翔公司總經理馬萬鈞說,不是為了訂單,而是為了國家任務,只要台灣打造出衛星系統,就有主導權,不必永遠幫他國代工。

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獵風者是台灣第2顆自製衛星,我國從30年前慢慢學,已經從嬰兒在地上爬,進步到可以到處跑,中心200多人,但很多學界、廠商攜手協助,獵星者除了本體,還可接收日本準天頂衛星系統反射訊號,能提供東北亞更充足資訊量。

 

科技部長吳政忠表示,過去福衛七號是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後有助氣象預報,而由太空中心自主研發的「獵風者」衛星也是氣象衛星,並由許多業界、學研機構等共同攜手打造,超過20家廠商參與,顯示我國已具備打造衛星實力,加上台灣已經相當成熟的地面設備及相關技術,未來全球低軌衛星熱潮,台灣將不會缺席。

更新日期:111-07-20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