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新聞

太空中心擔任領頭羊 擴大驗證能量強化技轉【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2021-07-17 09:44

隨著太空發展法誕生後,技術研發成為不可或缺一環。科技部賦予太空中心擔任領頭羊角色,不僅要擴大驗證能量,更要讓技術走出實驗室,成為帶動產值的新利器。

科技部長吳政忠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台廠想要切入太空領域,首要關卡是驗證,驗證沒通過就等於沒拿到入場券。

不過,太空環境非常嚴苛,台廠要把產品送上太空,需經過層層關卡,包括溫度、輻射、電磁相容性、耐震度等。例如,衛星必須在劇烈溫差下執行任務,衛星在繞地球過程中,在太陽光照射與照不到時,溫差可能有200度以上。

此外,衛星必須搭乘火箭,才能抵達目標軌道執行任務,因此,衛星所使用的設備必須經得起火箭發射時的巨大震動與噪音,不能被「震壞」。

也就是說,如果廠商希望搶進低軌通訊衛星商機,就要透過驗證,讓產品進化成「太空級元件」。

吳政忠說,太空中心具備多年檢測經驗,擁有熱真空艙設備、振動測試與音震測試等相關設備,此時就能派上用場。

國家太空中心代理主任余憲政受訪時表示,過去廠商可能一項產品要個別詢問好幾個驗證單位,太空中心從去年起開始整合驗證能量。去年7月太空中心跟長庚醫院、宜特科技、原能會核研所、中研院等單位共組「台灣太空輻射環境驗測聯盟」,協助國內廠商改善電子零組件、元件抗輻射設計與製程。

余憲政表示,目標今年底前太空中心可以組成另一個「環境驗測聯盟」,成員可能有中央大學、成功大學、國家級研究單位與部分廠商。希望廠商未來只要面對太空中心這個單一窗口,就能一站式完成驗證。

至於一條龍服務的效益,余憲政以輻射驗證項目為例,如果廠商是送到國外驗證,不僅要運輸費用、還要排隊等候,費用成本約新台幣300到500萬元起跳,若改在國內,可能100萬元就能完成,大幅省下時間與驗證成本。

隨著五月底出爐的太空發展法,國家太空中心未來會成為專責行政法人,吳政忠表示,希望能擴大驗證能量,「太空中心可以當第一棒,但只有一個太空中心也不夠」。

吳政忠期許,太空中心角色未來會像工研院一樣,除了讓廠商技轉元件相關技術外,太空中心培養的人才有機會也能出去開驗證公司,攜手經濟部擴充驗證能量。甚至,台灣也有機會做到國外的驗證生意。

 

這場全球太空商機大戰已經掀開序幕,吳政忠表示,發展新產業的確不容易,科技部之後會改組成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相信更可以站在協調各部會的角色,一起推動太空產業。

更新日期:110-07-17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