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新聞

海軍將擁最多款式無人機 資源如何整合成考驗【轉載自上報】

2025-01-19 19:36

俄烏戰爭讓無人機在戰場上大放異彩,讓不對稱戰力防禦扭轉情勢,無人機產業就成為落實國防自主為重點之一,更透過國軍採購6款總共3422架規模「軍用商規無人機」案,提升國內無人機產業,未來三軍都有不同性能無人機在運作,其中又以海軍從中科院、軍用商規無人機以及外購等3個管道獲得,未來最少會有超過6款無人機,成為擁有最多款無人機的軍種,但國防資源有限,其中性能相同的陸用與艦載用監偵無人機該如何整合,將考驗海軍智慧。

國軍將擁14款無人機 騰雲大型無人機是否量產有變數

國軍現役由中科院研製無人機,包括最先部署在海軍陸戰隊的小型「紅雀」無人機,從一型到二型,目前三型已研製完成等待訂單,由陸軍轉到海軍的中型「銳鳶一型」無人機(銳鳶二型己完成研製等待訂單),陸軍旋翼式戰術近程無人機,以及空軍「劍翔」反輻射無人機載具,至於研發中的騰雲大型無人機,受到美製MQ-9B無人機的採購,讓騰雲無人機是否要量產成為變數。

再加上去年(2024)美方宣布售台的彈簧刀300無人機與ALTIUS 600M-V無人機部署陸軍、憲兵,以及代號「獵鵂專案」由中科院研製巡飛彈部署於海軍陸戰隊,再加上採購6款「軍用商規無人機」,以及海軍積極爭取向美採購的V-BAT 128型垂直起降無人機等,就有14款無人機。

海軍手握7款無人機 如何整合運作考驗智慧

其中又以海軍有紅雀、銳鳶、巡飛彈與軍用商規的艦載型、陸用型與監偵型無人機,以及爭取向美採購的V-BAT 128型垂直起降無人機,多達7款,但這7款無人機有多款的性能重疊,基於國防資源有限的考量,有必要進行整合。

由於海軍爭取向美採購的軍用軍規V-BAT 128型垂直起降無人機,2024年經過俄烏戰場上的驗證,體積小輕便,無需跑道可從甲板起降,其反制電子干擾強,巡航時間8小時以上,巡航距離在百公里以上,若成功引進該款無人機,可涵蓋中科院研製的銳鳶二型與軍用商規的艦載型、陸用型這3款無人機的性能,基於後勤維修一致性的考量,若採用垂直起降無人機,其他3款無人機的訂單可能就不保。

基於國防資源有限,又要支持國防自主政策,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如何將性能相同的無人機整合,將會是考驗海軍智慧的時刻。(責任編輯:鄭宏斌)

更新日期:113-06-30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