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新聞

產業趨勢-外界所不知道的太空經濟【轉載自中時新聞網】

2025-04-24 04:10

曾志峰第一金投信投資長

世界經濟論壇(WEF)與麥肯錫的《太空經濟報告》指出,隨著低成本與太空科技取得及使用的可及性大幅提升,2035年太空經濟可望帶來1.8兆美元的全球經濟產值,是2023年6,300億美元經濟產值的近3倍,平均每年增長率達9%;此外,太空科技更與AI及機器學習、自動駕駛、生技、元宇宙、數位安全、量子等同列為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技術。

目前驅動太空產業成長的需求,主要來自設備建置、連結服務等,相關技術包括衛星製造、發射通訊、定位、導航和精準報時等,地面觀測更預期將成為未來產業最主要的成長動能,太空產業正邁向蓬勃發展的過程。

讓我們來看看太空經濟的起源,與應用這項技術在過去與未來,為人類經濟活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與變化?

1608年威尼斯玻璃匠將兩片凸透鏡裝入黃銅管,開啟了人類的宇宙探索。伽利略用這種新型望遠鏡觀測木星衛星的運行軌跡,這項原本為了提升航海導航精度的發明,讓人們意識到,天體運行的規律可以轉化為商業價值,精確的航線能讓香料船隊的航行縮短三分之一的時間。

1957年10月,史普尼克1號在北美升空,引發紐約證交所劇烈震盪。道瓊指數當天暴跌5%,軍工股卻逆勢上漲12%。這個無線電訊號,不僅改寫了冷戰格局,催生了現代衛星經濟的雛形;1978年矽谷工程師破解軍用GPS訊號用於漁船導航,其現在更支撐全球物流網路的運作。

2015年12月獵鷹9號運載火箭,人類首次見證火箭第一節垂直返回著陸,其運載火箭是歷史上第一枚可多次重複使用一級推進器的液體燃料運載火箭,推翻了運載火箭只能一次性使用的思維;休士頓控制中心的工程師們關注:返回後的燃料餘量,並計算回收衛星能降低多少發射成本。

2019年6月新竹科學園區的工程師調校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的資料接收器,校正後的參數影響全台農業氣象預報的精準度,由六枚氣象衛星構成的星系,不僅能追蹤颱風路徑,蒐集大氣層邊緣電離層數據;此外,高雄港的貨輪藉由混合北斗與GPS的雙模定位,將貨櫃吊裝誤差控制在3公分以內,這項國家太空中心開發的定位技術,讓台灣港區作業效率躍居全球第二。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始終與經濟活動緊密纏繞,全球資源戰從地球飛上月球、太空,當地球不再能滿足資源開發的需求,我們看到馬斯克在火星殖民藍圖中加入氦-3開採計畫,同時預計2029年可望開啟載人火星登陸計畫,並將使用火星上的二氧化碳、水資源作為推進劑,成為返回地球的然料,太空經濟不斷推展進步的過程,同時也成為貫穿時空的探索,影響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新日期:113-06-30 /  回上一頁